十六潭公园水环境治理试点项目启动一潭死水变清池
全媒体记者周璇张文静
棕榈咸宁报道
今年6月底,十六滩公园水环境整治试点项目启动美术馆森林公园介绍,试点市美术馆门前水域。 几个月过去了,试点治理成效如何?
一潭死水变清潭
10月11日,天气晴朗。 在十六滩公园美术馆前,几位市民正在悠闲地散步、晒太阳。
“一个夏天没来,感觉变了很多,装了喷泉,水更清澈了。” 带孙子来玩的李女士说。
记者看到,美术馆前的水池已经重新注满水,清澈的水倒映着天空和树林,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蓝色和绿色。 池中央新安装的喷泉洒水,搅动一池秋水,池水波光粼粼,更加生动。 还有新栽的水草矗立在水中,犹如一个微型绿洲。 睡莲点缀在水面,增添了几分生机。
“该工程于今年8月17日正式竣工,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水修复期,目前效果良好,水质明显好转,以前是劣Ⅴ类水质,现在已达到Ⅲ类水质。” 十六滩公园水域环境治理试点项目施工方负责人王欢介绍,目前这个水池水体透明度最高时达到3.2米。
在项目人员的带领下,记者来到亲水处,更直观地看到了改造后的水池:水面清澈透明,肉眼可见绿色水草在阳光下摇曳,就像一个小型的水下森林。 微风拂过水面,点点金光浮现。 让人想起柳宗元的名言:“日照明,影铺石”。
“经过处理后,池水更清澈、更有活力,水草清晰可见,也引来了水鸟。” 市美术馆馆长金继成对美术馆门口水池的变化深有感触。 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,如今山、水、廊连成一体,如画如画。
构建水生态系统
一滩浑水怎么不到两个月就变清了? 能否实现长期维护?
“治理采用‘草型清水态营造技术’美术馆森林公园介绍,相当于在池内重建一个小生态圈,改善水环境,提高池水的自净能力。” 王欢说,试点治理的这片水域面积为24019.82㎡。 由于长年疏浚,底泥发黑发臭。 水体浑浊,呈黄绿色,水体透明度只有20-30㎝。 每到夏天,蓝绿藻就会爆发出来,散发出清澈的藻味。 .
“由于长期富营养化、水下荒漠化、生态结构单一、池水自净能力严重不足,简单的截污管、清淤、疏浚并不能‘治本’,还存在水质恶化的风险。” 汪汪欢表示,本次治理采用的“草型清水态构建技术”,是基于生态系统中完整的食物网链,利用食物链摄食原理和生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,构建一个健康的生物体。群落结构,从而维护生态环境。 平衡系统,恢复水域自净能力,实现水质改善和长效维护。
“整个治理包括塘底改造、溢流预处理、透明度提升、沉水植物种植、浅滩湿地建设、食物链改良、增氧增氧等工程。” 王欢介绍,具体做法是先把池塘底部清理干净。 淤泥,杀灭基质中的一切有害微生物,蓝藻孢子等,降解水中有害物质,再利用微生物改良基质,种植矮苦草、芦笋、狐尾藻等具有净化能力的沉水植物。返回水中,投入鱼、虾、螺、蚌等,最终构建健康的水生生态环境。
在家门口打造“九寨沟”
“十六潭公园是全市的‘绿心’,也是全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,有市民反映公园水质问题,引起高度关注。” 公园因水而得名。 水是公园的主体和灵魂。 水质的好坏对园区环境影响很大。 开展十六滩公园水环境治理,既是建设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需要,也是以人为本,增进人民健康的需要。 获得幸福感的需要。”他说,在审视了多个实际治理案例后,最终确定了试点项目,希望成为园区水生态修复的典范。目前,试点成果显着。满意的。
“经过治理,这个水池的水质明显改善,公园颜值提升,良好的水环境也给人一种舒适幸福的感觉。” 刘良红说,不仅提高了水域的自净修复能力,还形成了长效的水质改善。 维持机制也有利于实现十六滩的生态服务价值,树立城市水环境建设的典范,实现环境效益、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的“三赢”。
试点生效后,是否要进行综合治理? 刘良红表示,下一步已经有了计划。 “试点仅占园区水域三分之一,其余水域计划明年全面治理。” 他表示,已经进行了前期调研,打算申请列入明年的政府投资项目计划。 综合治理工程将进一步提质升级,增设水循环系统,让一池碧波“活”起来,打造四季常绿的水下森林体系和三季花开的滨海景观,打造“九寨沟”就在咸宁的门口。
本站所发资源大多来自网络。所有作品均按照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禁止演绎 4.0 国际 (CC BY-NC-ND 4.0)协议进行转载。